2013年6月18日 星期二

哈利波特

我是大概在兩年前讀完<哈利波特>。

記得那時候在讀這套小說時,身邊朋友或親人第一個反應大多是「怎麼現在才想到要看?」,畢竟已經完結了好幾年,熱潮也逐漸平息了。

之前不看,是因為它的熱潮太火太大了,這麼多人在講在說,覺得自己就應該去接觸看看...我從來沒有這樣的想法,除非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喜歡上以後才發現原來正在熱潮之中,不然我的習慣一向是喜歡在熱潮之前或之後接觸這件事物。
我覺得,對我而言,有時候避開太多訊息,才真的能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一些東西,否則很容易受到影響,不過這種作法有時不免感到寂寞,因為如果有什麼心情想分享討論,但不是還沒碰到,就是大家已經討論到不想再討論了。
但是,在熱潮過後還有一項好處就是;不用費心地等待下一集,可以狂熱執著地將時間徹底地揮霍在它身上,直到最後一頁結束為止,等待不可諱言地是追逐的一項樂趣,但有時那種心焦的感覺也很難熬,相比之下那種一本接著一本看完的感覺實在太充實太美妙了。

兩年前讀完<哈利波特>時,並沒有在自己的網誌上為這套書寫一篇心得,一方面是在閱讀時太迫不及待地一頁接著一頁往下翻,完全沒想過感想之類的事情,直到閱讀完以後才認真地想著,是不是要給自己喜歡的作品留下一篇心情的紀錄?可是打開記事本以後盯著那空白的方格發呆了很久以後,最後還是決定放棄。

太喜歡的事物,那種感覺有時很難完全形容出來,就像我喜歡的白夜行和麻由,感覺太多太複雜,如果要說的話就怎麼都整理不出來,要是起了個頭或有了新的啟發,就怎麼都沒完沒了。
與其說我整理不出來,不如說我是放棄整理這樣的情緒,想把那些感想心得給忘了,只想記得<哈利波特>很好看很好看,除此之外都忘了,等待一兩年後也許會再翻起這套書,然後再把那些刻意忘記的感覺找回來。
這是另一方面的原因。

然後,在兩年後,我真的又翻開了<哈利波特>,真的又再想起了那些被我刻意遺忘的事物,也許還有很多是當初沒有想到的,也或者是想到過的,只是被我故意忘掉了。
但是儘管如此,我還是不打算寫<哈利波特>的感想,因為想法還是和兩年前一樣,之所以寫了這篇文章,不是想完成自己兩年前未竟的動作,而是我想起了一些、就像前面提到曾遺忘的事情,那就是;在讀完書以後,我想看這部作品的電影版。
兩年前想著想著,在放棄寫感想以後,我也放棄了電影,但是這一次既然想起來,我不想再錯過、不想再等到下一個兩年或更久以後。

所以囉囉唆唆地講了這麼一大堆,其實這應該是一篇電影的觀看心得,但其實又不完全是,因為雖然是看完電影後的心情,但我心裡卻認為電影完全比不上原作,是很失敗的改編。

什麼才是好的影像改編?
我覺得這個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也許是忠實呈現,或者說是表現出影像才能表現出的魅力。
我想對於任何人、甚至是同一個人來說;都可能沒有一定的標準,因為在看一部改編作品時的心情都不會相同,所以因人因物而異。
因此,我一直在問自己這個問題,每當我把原作和影像改編都看過了以後,這樣的問題就會在我心中浮現,而在我把<哈利波特>的電影和書都看完了以後,雖然覺得對電影不是很滿意,但為什麼覺得拍得不好?所以我又想到了這個問題。

對我而言,滿足<哈利波特>改編得好的條件只有一個,就是「好不好看」
因為那是我覺得<哈利波特>這部作品最棒的地方:好看
用好看來形容或許太過無趣,但我不想要用精彩、高潮迭起等形容來形容<哈利波特>。好看;這個形容詞雖然簡單也無聊,卻正是我喜歡這部作品的最大原因,實在太好看了,每一個字都揪緊了心理對故事後續發展的期待,完全沒有注意到時間地只想一頁一頁翻下去。

一向不喜歡奇幻文學,也不喜歡魔法題材的書籍,玩遊戲時很喜歡 RPG 的設定,但是當它變成文字以後就是另外一回事,甚至是影像都不討喜,但影像總比文字好多了,影像能夠和遊戲一樣塑造出一個立體的世界,而我總覺得奇幻文學的文字敘述大多平板僵硬,完全無法製造驚喜般地沉悶。
在<哈利波特>之前,我非常認真地認為,我沒有讀過一本能夠稱之為好看的關於魔法、劍之類的奇幻文學,而在讀過<哈利波特>之後,我覺得我也無法再找出一本能夠與它並駕齊驅的奇幻小說了。

關於<哈利波特>一書透露出的思想與世界觀,還有它想傳達的概念與哲學,已經有好多篇文章和好多書都討論與闡述過了,我也覺得<哈利波特>的可貴,在於它隱含的對於種族主義的批判、以及面對自我黑暗人性的勇氣和堅持正確的決心...我相信這些美好是在閱讀<哈利波特>時所不能忘記探索的事物,這是它留下的偉大價值。
可是,比起這些,我更不能忘懷的是它完整且充實的劇情,總令人無法不讚嘆著;
怎麼有人能夠想出這樣的故事與世界觀,又怎麼有人能夠把伏筆安排得如此之深,線索與情節的推進可以這麼地縝密細膩。

比起那些價值觀,我真的認為,<哈利波特>平易近人卻又深厚紮實的故事劇情是真正最可貴的價值,光憑此就足以使作者 J.K.羅琳和她創作的<哈利波特>永垂不朽。

相較之下,電影表現真的很失敗,因為若是以「好不好看」作為判斷標準的話,電影實在「很不好看」,比起原作如此地明顯不可動搖的經典,電影的表現很難相信它們竟然是來自同一個故事。
也許是書迷對作品太過喜愛,所以難以接受電影,是這樣嗎?但是就我所接觸的意見來講,很多沒有看過書本的人也覺得電影很無聊,甚至產生了「這種東西怎麼能夠紅遍全球」的念頭。

這對<哈利波特>真是一種羞辱。
但這也顯示出電影有多麼不好看了,如果一個熱門小說改編的電影,不但書迷無法接受,連非書迷也覺得不好看...想想看那種情況有多糟,這樣的改編,自然算不上成功。

其實,看第一集<神秘的魔法石>時,我還沒覺得那麼失敗,雖然遺憾很多原作中的故事情節在一百五十分鐘的電影裡被放棄了,而電影中霍格華茲校園場景的陰暗單調不是我心目中的霍格華茲,但是在有限的時間裡本來就該對原作劇情的敘述有所取捨,至於場景的塑造出乎自己的想像...我想應該是我對於整個故事場景的想像和導演有所出入吧,總之儘管和自己期待的有所出入,但我覺得這部電影還算不差。
只是從第二集<消失的密室>繼續往下看到第三集、第四、五...那種遺憾和不符想像的感覺就越積越多,然後我終於明白了;太多為了順應時間而刪減的劇情,削弱了原作中完整的線索發展和故事體系。而只能選擇性地突出幾個主角的敘述方式,把原有濃厚的複雜感情變得那麼速成且毫無說服力。

<哈利波特>花了厚厚的頁數去鋪排每一個伏筆,而在哈利求學過程和人際相處的描述也費了很大的力氣,我們從<哈利波特>看到的哈利以及他的朋友親人老師死敵經由這些頁數的堆積而顯得立體鮮活,霍格華茲的魔法課程內容和各種課間活動讓讀的人很明顯地能感受到那另一個世界的魔幻之美。
但是,電影把這些都毀了。
說真的,電影中的霍格華茲毫無魅力,完全找不到作者 J.K.羅琳寫的那種暗藏了許多秘密、也許在下一個轉角處就可能看到另一個房間的驚喜。
我看到的<哈利波特>電影,純粹只是一個以深山內的城堡學校為場景,把課程改成魔法的校園肥皂劇,一點都沒有什麼特別。
尤其從第六集電影開始不斷放大強調的救世主思想更讓我看到厭惡,我不懂電影為什麼徹底忽視了哈利本人的掙扎與茫然,而不斷地賦予他勇者的形象。這種乾脆地把故事程度降低到勇者打敗大魔王層次的手法,真的扼殺了整部作品的靈性思想,把它變成了一部很膚淺很淺碟化的動畫特效電影。

當初為什麼想看這套電影呢?
看完以後我真為自己曾有過這個想法感到後悔得要命,而且我更為自己已經覺得不對了卻又帶著一絲期待硬是把它補完的舉動感到後悔,我應該要更相信自己的直覺,直接打住了才對。
實在是沒有一定得看完的價值性啊。

看完了這一系列電影以後,我也更確定了一件事,作為一個讀完<哈利波特>的讀者來說,真的沒有任何改編能夠超越書本了。
不過,在這篇感想的最後,看看自己不知不覺又囉唆了一大堆,我才發現;正因為對於書本有那樣無法抑制的喜愛、正因為對於電影不能產生像對於書本那樣強烈的喜歡情緒,所以我才寫得出這篇感想。

之前聽說作者 J.K.羅琳想要續寫<哈利波特>第八集,聽到這個消息,我不知道該不該高興。
我當然很想再看哈利的新故事,但也確實覺得第七集那樣的結束真的是很完美了,如果再接續下去,很怕狗尾續貂會破壞了原本七集<哈利波特>的完整。
如果有,我一定會看,但我卻不知道自己該不該去期待這一件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