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死了。
那個打出奉孝殺戮的殘暴口號、以險奇詭譎黑暗兵法名揚天下的水鏡四奇,終於成為繼袁方之後第二個從火鳳舞台上消失的水鏡奇人。
郭嘉的死,對我而言,是一個時代的結束;是總能帶給我驚喜的火鳳時代的結束。
如果說,以水鏡奇人的出場來作為區別的話,郭嘉是最後一個在豋場以後能讓我感到驚奇之人,也是最後一位形象最立體分明的奇人,後來的五奇周瑜和六奇龐統都無法帶來驚奇,而且在形象上也顯得薄弱。
但是,火鳳那使人嘆為觀止的奇謀詭計,也是毀在郭嘉時代,一開始的奉孝殺戮那麼樣地聳人聽聞,而後來的濮陽練兵卻又顯得那麼硬拗,郭嘉本人也是火鳳「奇」的分水嶺,對我來說;在那以後的火鳳已不再像過去那樣,每一條計策每一道佈局都讓人感到難以置信。
從陳某最喜歡的呂布還是難逃一死的安排,可以看出;火鳳無論對三國如何新解,陳某始終不會擅自更動角色的結局,而只在過程中進行改造編寫。
儘管陳某把呂布和郭嘉畫得多麼動人,但是當時候到了就還是得退場。
「要死的終歸要死,要活的還是活下來」這可是陳某借許臨之口而出的名言啊。
終歸要死,但是怎麼死?
陳某畫郭嘉之死,不是像過去塑造孫策、呂布等人之死那樣,用一種特別令人緬懷的英雄之死的方式來呈現,雖然不能說完全沒有這樣的描述,但我感覺比起這些,陳某更積極地以此作為火鳳赤壁之戰的佈局準備。
三國志郭嘉傳記載,曹操在征荊州還軍至巴丘時感嘆:
「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三國演義則是在曹操從華容道全身而退後寫到這一段,而且藉由文學藝術的形式表達得更是活靈活現,曹操不只感嘆,甚至還大哭,左右問他為何而哭,他說:「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決不使吾有此大失也!」,說完以後還捶胸大哭道:「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而後面作者還補上一句敘述:「眾謀士皆默然自慚」兩者相較之下我個人比較喜歡演義的敘述,不過兩段敘述都透露出曹操對於郭嘉早逝的惋惜,以前因後果來說,意思就是,曹操認為如果郭嘉還活著,赤壁之戰結果可能不至於如此。
當然,單單一個人無法扭轉大勢,但是對曹操而言他或許覺得,即便是敗,若是有郭嘉在身邊,應該不會慘敗如斯。
我想評斷一個歷史人物,當看他的作為思想,還有當代人對他的看法。
無論如何,一個領導人是這麼樣看待自己早逝的智囊。作為一個謀臣、一個策士,不枉此生。
正因為曹操有「不使孤至此」的感慨,所以給了陳某在火鳳描繪郭嘉佈局的空間吧?
當曹操率大軍面對孫劉聯軍時,郭嘉若仍在,他會怎麼做呢。
赤壁也許不敗,曹操或許能一統天下嗎?
當郭嘉死前對曹操殷殷地分析曹軍水軍在赤壁之戰的隱憂,還有五六七三奇聯手的可怕;陳某暗示出這樣的可能性時,郭嘉在火鳳已經形同神一般的存在。
猶記得郭嘉初出場,一手策劃了徐州之行導致了兗州兵變的那場練兵佈局,當時他說了這麼一句話:
「他日官渡,看我以一擋百」
後來,郭嘉果然在官渡統籌了一場漂亮的大勝仗,而且連最後平定河北袁家剩餘勢力和平息西方蠢動作亂的事情,郭嘉也一併替曹操幹得乾淨俐落。
從官渡到後來的赤壁,郭嘉和荀彧賈詡不同的地方在於,他的角色被定位在一個大局與未來的佈局者,而他也永遠都是陳某在火鳳中替他破梗的那個人,總是替陳某把他的重點先預告出來。
所以這次也一樣,當孫權還沒決定是否要戰要降、劉備還沒把諸葛亮三顧茅廬請出山,陳某就迫不及待地將周瑜、龐統、諸葛亮三個人結合起來,而郭嘉也立刻未卜先知地對曹操提出了告誡。
不管怎麼說;我覺得這些動作都太遠了,誠然戰略家應該把眼光放遠,但是細微到把人物都點出來,甚至連曹操敗退之後經過的華容道都特別標示起來,這怎麼說都讓人感到太神了一點。
或許不這麼做,郭嘉那使曹操惋惜的「不使孤至此」就顯現不出來了吧。
但是,這種神準的預言,反而讓我感到了一種後人重新詮釋而不可避免的走調。
以前讀過一本<反三國演義>,把故事改寫成蜀漢統一天下,改寫一部作品沒有問題,但是作者在每一章後面寫的改寫緣由卻處處透露出那種事後諸葛的批判,彷彿如果今天是他身處三國,歷史必然改變,但是他卻忘了自己本身是站在一個一千六百多年以後的置高點來看這段歷史與文學。
我覺得身為後世人重新詮釋前代作品,這種情況在所難免,相較於<反三國演義>的處處痕跡,火鳳已經並不總是如此,只是那麼難免的兩三次,就會讓人覺得很可惜。
是說;陳某不只把郭嘉本人的智謀神化,就連他本人的思想也一併神化。
郭嘉在火鳳中的思想,與三奇賈詡是一致的,在戰略上兩人都是黑暗兵法、而且同樣都信奉「先亂後治」的思想。
但是,體弱多病和壽命不長的特性,那種如同煙花散盡前最燦爛耀眼的病態,使得郭嘉在豋場後的光芒徹底壓過了賈詡,也後來居上地成了黑暗的代表。
而曹操軍中的二奇荀彧則是和郭嘉完全相反的類型,光明荀彧、黑暗郭嘉;曹操是這樣區分這兩個人。
荀彧和郭嘉的合作是史無前例的黑白相輔,荀彧是正才、郭嘉是偏才,兩人互不相容卻又在曹操麾下各司其職,這不能不稱讚曹操統馭人才確實高明。
但是,荀彧在郭嘉死前認同郭嘉「先亂後治」想法的那一幕讓我愕然了,原本的堅持呢?郭嘉戰略的成功就能夠讓荀彧承認自己的錯誤嗎?
曹操和郭嘉席捲北方,這其中郭嘉的戰略佈局發揮了很大的關鍵,但我想那並不是「先亂後治」思想本身發揮了效用。
真正來說;我反而覺得司馬懿「扶助最強霸主,火速平天下,篡位改政」的思考比較符合曹操現在的成功模式。
如果成功就能代表對錯,那人世間的道理就變的簡單多了....<神劍闖江湖>中的劍心在打敗志志雄以後也有說過類似的話,成功並不能決定價值觀的正確與否。
可是,荀彧就這樣認同了,那樣的荀彧和我印象中不願即三公之位和反對曹操晉位魏王的荀彧差太多了,在奉迎獻帝的戰場上自嘲守舊奴才的荀彧才是我心目中畢生只當漢臣的荀氏儒。
也許....只是也許。
我只能想;也許那又是一場佈局。
荀彧認同的「先亂後治」,很大程度是取決於寧負奸臣之名的以殺止殺,而絕非培植一個真正的霸主。
當我想到這一點時,突然想到;會不會以後荀彧的死,也是司馬懿借曹操稱王而剷除政敵的一步棋呢?
是說;關於司馬懿,這一集也有很多關於他日後的佈局。
像是,他在郭嘉面前坦白承認自己「篡位改政」的心思,也對山無陵交代了「兄弟和睦」的家訓。
司馬氏最後能奪權成功,司馬師和司馬昭兩兄弟的和睦確實是很大關鍵。
而這個家訓也像是預言,司馬家的天下最後也是毀在兄弟甚至親族互相殘殺的八王之亂。
一直很提防司馬懿的郭嘉,當然對此做了安排,讓賈詡去盯住司馬懿,而且也向曹操示警。
不過賈詡畢竟沒有郭嘉和荀彧那樣強烈的使命感,篤信天命的賈詡對於時勢特別敏感,賈詡投曹是天命大勢所歸,和荀彧郭嘉兩人立定志業的捨身不盡相同。
我覺得;賈詡在火鳳中最大的光輝是為了替舊主董卓報仇時幹掉呂布的「荊軻刺秦,公子獻頭」策畫,報仇成功後的賈詡就再也沒有發光過,只是隨波逐流地各憑天命、盡其職務上的人事努力。
所以,也許賈詡的不積極也是司馬懿得以壯大的原因吧。
是說;我覺得陳某最可貴的是,雖然他畫了很大的篇幅來認同郭嘉,但是在末了卻還是藉由諸葛亮之口提出了反駁。
雖然篇幅差很多,但是既然傾全力在琢磨郭嘉的死,在篇幅上出現這種落差我想是很正常的。
相對曹操荀彧對郭嘉思想的眾口一致,我倒是比較認同諸葛亮的說法。
每次讀到秦始皇統一天下是萬民所願、平息干戈的言論時,我都會覺得很受不了這種以大中國心態看待這段歷史的想法。
秦始皇在歷史上的功過或許很難論斷,但是若以日後的中國統一而以秦始皇的統一為澤及後世的貢獻,我真的認為這種講法在民族主義和政治主觀上的思考太過濃厚。
同樣;曹操的「英雄」是在於他的功業及戰略政治上的表現,但是這不代表他是一個苦民所苦的英雄。
統一天下,那是一個英雄人物的共願,曹操、劉備、孫權三人都是為了這份共願而努力,三國因此而分、戰亂因此不止,如果他們的共願是為了不讓黎民百姓痛苦而想要統一天下,那麼就不可能有三國鼎立。
當然,我承認如果若不是那公侯將相本無種的心態,在亂世之中就欠缺了進取之心。
劉曹孫都是英雄,有不同的英雄定義分別符合他們。
但是我絕不認同像秦國統一天下是人心所望的說法,天下大勢固然有所趨,但不一定贏的人就是老大和真理。
也並不是說因為它符合後世的價值觀,所以在那個時代的作為就能夠正確地合理化。
你一定沒有看仔細 人民都三餐都沒有了 沒有明天 他會想到價值觀 餐餐挨餓 還有價值觀?
回覆刪除人民所願是以溫飽為主要基礎 這都顧不起了 當然只能認同戰爭早點結束 既使這個君王如此的爛
{秦始皇統一天下是萬民所願、平息干戈的言論時,我都會覺得很受不了這種以大中國心態看待這段歷史的想法。
秦始皇在歷史上的功過或許很難論斷,但是若以日後的中國統一而以秦始皇的統一為澤及後世的貢獻,我真的認為這種講法在民族主義和政治主觀上的思考太過濃厚。}
認同戰爭結束與期望秦國統一,我認為是不一樣的想法。
刪除人民認同戰爭早日結束,我能理解,我所提的不能認同的價值觀,意思是後人看待史事時,對某個人物的論斷,存在於當世所需的政治宣傳,也就是打著大義名號而凡事皆正確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