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5日 星期日

茱迪.皮考特 -- 事發的19分鐘

我曾經表示過,那些讀過最多的書,大都是出自你並不很愛但又很信任的作家之手。
茱迪.皮考特對我而言就是這樣的作家,她的書坦白說並不那麼喜歡,但很相信她作品的質量。

茱迪.皮考特 -- 事發的19分鐘


書名:Nineteen Minutes
   ( 事發的19分鐘 )
作者:Jodi Picoult
   茱迪.皮考特
譯者:顏湘如
出版:台灣商務
   2008年01月19日




「每個人都說我毀了他們的人生,可是當我的人生被毀的時候好像沒有人關心」
這是一個名叫彼得的少年所說的話。
他只是一個高中生,看起來瘦弱、很不起眼。
但是他卻用一把槍和十九分鐘的時間,改變了許多人的一生,也改變了他自己的一生。
不‥‥‥如果照他上面那一段話來看,這個少年的人生,很早就已經改變了。
又不對了,應該說;是被毀掉了吧‥‥‥

最近「校園霸凌」這個主題經常被討論起。
但我記得,在我注意到、或是了解到「校園霸凌」情形時,這個名詞還沒有出現,那時候都說是欺負、欺凌、捉弄,最嚴重的是這樣一個詞叫做「校園暴力」。

我曾經和我老妹討論過校園暴力,曾想過若是自己的孩子遇到這樣的問題該怎麼辦?
最後我們兩人所想到的都是「轉學」。
因為這種事情最可怕的是;無法跟老師反應、向學校控訴,我們的孩子有大半的時間還是待在學校,一樣成長過來的我們知道;一旦被認定為告密,這些孩子在師長看不到的角落會把我們的孩子修理得更慘。
但是對這些施加暴力欺負的孩子而言,那只是一個好玩的玩笑,沒什麼大不了。
父母不能永遠跟在孩子身邊,我們不能保護他一輩子,最後我能想到的,只能幫他換個環境。

書中彼得的母親教彼得的方法我很認同--對抗。
可是;每個人的特質都不同,如果彼得的媽媽知道彼得的價值,是在於他敏感纖細的多愁善感,那麼就該知道以牙還牙的反抗是彼得無法去做到的,除非他變成另外一個人,但那不就是讓他不再是那個原本的彼得了嗎。

我們的家庭和學校,應該是讓孩子成長為想成為的人吧。
矛盾的是;現實,並非如此。

大人所在的社會是如此、孩子的世界也是如此。

正如書中喬絲表示,在這個階段要學習的是;如何融入大家的圈子
我忘記是誰說的,但我也記得意思相同的表述;孩子到大人的這段時間,不是展現獨特與自我的時間,在這個時間點所要做到的是和大家一樣。
喬絲雖然成功地打入了高人氣小團體之中,但她也戰戰兢兢地面對一切,然後她就慢慢地成為了彼得眼中和大家一樣的女孩。
永遠真誠做自己,喬絲曾羨慕這樣的彼得,但是她也知道那樣的獨特,代表了什麼下場。

像彼得這樣的孩子,忠於自己的孩子,只因為悖逆於現實與社會實質的價值觀認定,便成了欺負有理、暴力無罪的犧牲品。
他的才能與本質不受到重視,他的瘦弱成為了眾人眼中的恥辱。
這一切彼得看得比誰都清楚,他知道自己比不上受歡迎的哥哥,知道父母為他的懦弱和平平的成績嘆息,更傷心地了解到,所有人都認為如果被車撞死的是他這個弟弟而不是哥哥該多好。
那是什麼感覺?
是絕望!
「沒有人需要我,我死了也沒關係」的徹底絕望。

「被欺負的人自己也有問題」
「因為那傢伙看了就討厭,要給他一點顏色看看」

我想我做了很多年眼觀霸凌事件而默不作聲的冷漠旁觀者,聽了太多這種理由,那時覺得似乎是這樣沒錯,但現在想起來卻覺得這其中的訊息十分駭人,因為這幾句話中看不到「尊重」的意味。
別人和我不同,不是他壞和不好,只是他和我不一樣。
說到底,多數不完全代表正確,至多只能算你站對了邊,也許我不喜歡他,但是我有不喜歡人的自由權力,或者能夠試著批評,但是即使我和很多人一樣都不喜歡他,這卻不是可以壓迫他的原因。
可是在不知不覺間,在站對了邊的多數正義觀念下迷失,於是就遺忘了「尊重」這件事,大的團體壓制小的團體、小的團體壓制個人,這種無視個人意願及特質的作為,就是種多數暴力。

彼得的行為不一定正確,我也不認為彼得採取的手段正確。
但是為什麼彼得最後只能那麼作?
這樣的悲慘結果是不是原本可以避免。如果在彼得的人生階段能夠有多一點溫柔的聲音陪伴,可以有人給他肯定的鼓勵,那麼這改變整個小鎮的十九分鐘,會不會是原本就不可能存在?

關於霸凌、尊重,我覺得<事發的19分鐘>提供了太多值得思考的空間。
茱迪.皮考特真的是一個很厲害的作家,她擅長且慣用的寫法,就是透過一個一個角色的故事來書寫內心,而從中建立起許許多多的個人獨白來讓讀者明白地觸摸到人物的內心世界。
最值得稱道的是她對於人性幽微的大膽探討,俐落清楚卻不落絮語叨叨的赤裸,讓讀者感受到那內心掙扎的一面,是那麼平凡的似曾相識;在自己內心當中。

我唯一不滿意、從沒有滿意過的是她結局的鋪設,我總是難以理解;一個能夠將過程寫得如此鉅細靡遺、把一切刻畫得那麼深刻的作家,怎麼老愛用多此一舉到令人錯愕的結局來給讀者一個虎頭蛇尾的響亮巴掌?
雖然瑕不掩瑜,但總還是會覺得可惜,因為她就是離完美差了一點點,而且永遠都是毀在同一個地方。
如果不是那些結局的失敗處理,茱迪.皮考特一定是我最愛的作家之一了。
不過或許就是因為那個遺憾,我才會記住茱迪.皮考特;這個總無法漂亮給自己作品謝幕的作家,讓我想起來覺得討厭但又忍不住佩服且不知不覺讀了好幾本的茱迪.皮考特。

8 則留言:

  1. 你介紹的這本書好像挺好看的~~

    我家也有2本 Jodi Picoult 的書:《Change of heart》和《handle with care》。 如果你有看過能不能告訴我好不好看ar~ 雖然沒有很想看的衝動,但放著不讀好像很浪費,如果你能給我點意見就好啦~ ^^

    回覆刪除
  2. 回覆「S」:
    「Change of heart」和「handle with care」我都讀過,我覺得都很不錯,茱迪.皮考特的作品是有一定的品質,是不是好看很難說,茱迪.皮考特有她特定的寫作風格,如果能接受的話就會覺得很不錯,不能接受就會挺受不了。
    她的題材基本上都圍繞在法庭、訴訟、罕見疾病、道德禁忌這幾個特點圍繞而成的範圍在打轉,「Change of heart」和「handle with care」也不脫這個範圍。
    我覺得妳有空時可以看看,因為她的書都還滿厚的,而且我想不要兩本連在一起看比較好,因為寫作手法和風格近似的作品,有時連著看滿容易產生心理疲勞 ^ ^

    回覆刪除
  3. oh,是這樣ar,謝謝你告訴我這些~ ^^

    回覆刪除
  4. 看aki寫關於朱迪皮考特的書評不知不覺讓我很懷念起這位作者的文筆呢,自從看完小心輕放頗為失望之後就很久沒有再看她的書了=___=
    最近很久沒有來了(抱歉>_<!!)也如同之前和aki說的一樣,有時候和同學們出遊,有時候靜下來享受咀嚼書本的樂趣,而且因為暫時沒有更新文章的進度壓力,所以很輕鬆自在的:P
    最近喜歡上荻原浩這位作家呢,你有看過他的書嗎?

    回覆刪除
  5. TO 橘子:
    哈哈 ~~ 她的書我倒是不知不覺看了很多,有翻譯成中文的我想應該大部分我都讀過。
    茱迪.皮考特的文筆很細膩,只是她的結局處理和風格有時看久了容易厭膩,常見風格就是罕見病症、殺人懸案、法庭訴訟,至於結局則是 ... 呃,我想我不用多說,橘子也很清楚吧。

    別說抱歉啊 ^_^,出去玩玩得愉快吧,放下進度壓力好好放鬆,回到螢幕前搞不好會寫得更好。
    不過這不是在逼妳更新啊 ^ ^

    荻原浩 ...
    橘子提到了一個我非常喜歡的作家呢,他是我最喜歡的三個日本作家之一,可惜他的書在台灣出版太少太少了啊 T T
    橘子最近看了他哪幾本書呢?

    回覆刪除
  6. 雖說他在台灣出版的著作不多,不過掐指一算我也只看過兩本他的作品而已=~=
    突然對他產生興趣是因為前幾天借了他一本叫做"我們的戰爭"的作品,這是一本名字取得相當有意義的書,同時這本書有種讓人十分驚艷的感覺,同時也讓我手癢很想寫文章了漬漬,很久沒有看到讓人如此熱血的小說了
    雖然感覺得出來文字用得不是很順(不過我想是不是譯者的問題),但是其中的幽默與更深層得省思卻讓人印象深刻。
    然後我也照做aki你的做法了,覺得好看的書馬上跑去政大書局買,還有可愛的八折優惠啊(笑
    話說我接下來很期待的是"第四次冰河期",我發現荻原浩可以將這種由科幻題材的作品切入,然後做出意想不到的延伸空間。
    我看過得第一部作品是明日的記憶,不過我對這本書的感覺是還好。

    回覆刪除
  7. 哦 ~~「我們的戰爭」
    我記得這是荻原浩的作品裡我最後讀的一本吧,把它留到最後是因為擔心太過嚴肅,因為我剛開始喜歡上荻原浩是喜歡它幽默的筆觸。
    嗯 ... 可能是翻譯的關係吧 ... 不過我覺得也不一定,因為荻原浩的文字就是那樣的感覺,他不是一個文筆很精鍊的作家,但是卻很能寫出獨有的風格,橘子說的「幽默和深層省思」是他很大的特點,有時總覺得他是用自嘲的方式去書寫自己的想法和創意。
    我很喜歡這種作法啊,可以買到自己真的很喜歡很想珍藏的書。

    「明日的記憶」是我看過的第二本,我對於裡面將燈泡斷線熄滅拿來比喻記憶的消失是很巧妙的比喻,另外我對「明日的記憶」最大的印象是它沒有這類題材書籍所必有的堅強勇敢、悲傷不捨,算是用很另類的方式去寫這種題材。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