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3日 星期三

茱迪.皮考特 -- 完全真相

不知不覺間,也讀了好幾本茱迪.皮考特的作品。

最先是從橘子介紹的〈姊姊的守護者〉 開始,然後是〈第十層地獄〉、〈小心輕放〉、〈換心〉、〈當愛遠行〉,最後就是這本〈完全真相〉。
並非很喜歡茱迪.皮考特的作品,但也不知道為什麼只要在架上有看到她的書,就很自然地會取下來看,這種情況就像我對宮部美幸、東野圭吾和石田衣良等人一樣,不是那麼特別喜歡他們,但是又因為畢竟熟悉習慣了,而養成了某種閱讀的信任感。
然後在沒注意的情況下,算一算發現;其實反而自己讀過最多的作家,都是這些你並不很愛但又很信任的他們。


茱迪.皮考特 -- 完全真相

書名:Plain Truth
   ( 完全真相 )
作者:Jodi.Picoult
   ( 茱迪.皮考特 )
譯者:施清真
出版:台灣商務
   2010年10月01日

 

茱迪.皮考特很喜歡用的手法,是一個故事裡的每個主要角色人物都會有自己專屬章節的多視點寫法,,很多作家都很喜歡採取這種寫作方式,像是以〈告白〉聲名大噪的湊佳苗,還有桐野夏生也都是這種手法的愛用者。
不過茱迪.皮考特是比較不一樣的,她的人物豋場次數並不固定,內容份量也不統一,感覺上像是當她覺得某個正在寫的角色告一段落了以後,下一位登場角色並不按照順序,而是該他上場會比較好的直覺認定。
這種寫法很困難的部份是作者必須不斷轉換心境,但是有個很大的好處是讀者能夠站在各個不同的角度看待事情,不過壞處就是讀者往往是偏心的,有時總會覺得自己喜歡的人豋場太少、而討厭的又登場太多吧。
但是一旦到了這種地步,就代表作者對主角的形塑是十分成功的。

一件事,在不同的環境,就會有不同的解釋方式,是非與道理,都可能扭轉且超乎想像。
茱迪.皮考特獨特寫作風格的小說,可以說是非常漂亮地一再證明了這個道理,而她所選擇的題材確實也都很適合這樣的描述,以不同的角度和想法層層的探討,尋求真相。

〈完全真相〉當然也不例外,茱迪.皮考特不但仍然延續了多人多視角的寫法,而且她這一次把故事背景放到阿米緒教徒的社會生活模式,試圖去說明這種因地因時因人而異的觀念。

阿米緒這個種族重視整體,小至於家庭,大至於左鄰右舍組成的社群,在這個群體裡個人不是個人,而是群體的一部分,它擁有某種大的強制社會性規律,而在這個規律底下不允許太多自我的意志。
聽起來是一個很頑固的宗教社群,但換個角度看,與世隔絕的他們,生活反而單純簡單,而且也更能凝聚團結的族群意識。
也就是因為這樣,一個出現在穀倉內斷氣的女嬰,對這個純樸的種族社群投下了多大的震撼彈。

她是誰的孩子?為什麼會死在穀倉?矛頭指向穀倉主人的女兒凱蒂,而來此度假的律師艾莉成了她的辯護律師‥‥
那是凱蒂的孩子嗎?是凱蒂殺的嗎?證據如此確鑿,但艾莉不懂,為什麼凱蒂會否認?
真相應該如同真理,隨著證據抽絲剝繭的展現而越辯越明才是,然而真實情況下個別世界、環境與人參雜在其中而攪和成的復雜樣貌,說明了事情並非如此,真相只會有一個,但是每個人看待真相的眼光,又會讓它增添更多的解釋與說法。
應該明白的真相,反而變得模糊不清,從凱蒂的異性交往及她隱瞞懷孕的情況開始探究起,連身為讀者的我也不禁迷惑了;既然一再明朗的事實都指向同一個事實,而凱蒂也不斷地推翻自己過去的堅持,這本書的故事為什麼還要繼續下去,難道真相並非如此,那麼它到底想讓結局往哪裡走?

一直讀到最後,整個結局掀開來以後也終於證實了我的迷惑,但也不得不再度對茱迪.皮考特處理結局的手法感到些許失望,因為總是太突兀太沒有預兆,突然就直接整個扭轉過來,讓我有種好像被作者打了一巴掌那樣的錯愕。

事實上我很少對茱迪.皮考特的書結局感到滿意,第一次讀〈姊姊的守護者〉讀到結局時就覺得很氣悶,不過〈姊姊的守護者〉的結局還不是最氣人的,我記得我在讀完〈小心輕放〉後氣得有股想把書往地上摔、再狠狠踩上幾腳的衝動。
我常覺得茱迪.皮考特的書無法令人對結局有真相終於大白或事情總算落幕的爽快,真相或是結局對她而言似乎並非這個故事的結果,而是不得不下的一個句號罷了。

說起來凱蒂最後這個選擇,讓我想起了艾美.伊佛的〈那天之後〉,無論她們到底是不是有作,但是她們都選擇了坦承 ( 自己相信的罪 ) 和面對這個行為帶來的判決。
或者這是茱迪.皮考特那個突兀結局的目的吧;事實和真相其實在某種客觀條件下並非客觀的存在,而是在於你想相信、認同的那件事,對你而言才是不折不扣的事實。而真相到底長啥樣子根本不重要,因為真相不見得能夠帶來救贖,因為真正的處罰來自心中 ( 引用自白夜行 )。
也許所謂的制裁懲罰,必須成為一種像是儀式般存在的形式和心中的處罰連在一起,才能得到救贖。
所以重點不在於凱蒂做了什麼,而是她必須用這樣的方式才能讓自己感到海闊天空,就像〈那天之後〉的迪芳一樣,她有很多種方式可以逃避罪責,可以讓自己的生活再接回事件發生前的軌道上,但她覺得承認一切才會讓自己感覺好過。

我想〈完全真相〉想說的,也許是這個意思吧。

4 則留言:

  1. 茱迪皮考特的筆法我一開始頗習慣而且蠻喜歡的,但是到後期的作品,像是《換心》、《小心輕放》我就真的受不了了= =
    "我常覺得茱迪.皮考特的書無法令人對結局有真相終於大白或事情總算落幕的爽快,真相或是結局對她而言似乎並非這個故事的結果,而是不得不下的一個句號罷了。"
    "事實和真相其實在某種客觀條件下並非客觀的存在,而是在於你想相信、認同的那件事,對你而言才是不折不扣的事實。而真相到底長啥樣子根本不重要,因為真相不見得能夠帶來救贖,因為真正的處罰來自心中 ( 引用自白夜行 )。"
    這兩句話說得很好欸,我也有很類似的感覺,但是不曉得要怎麼說出來,沒想到akiyon就這樣很直接地把他寫出來了XD
    我喜歡看茱迪皮考特關於那些細微的描述與超脫的想像,那些對於客觀事務的渺小變化,在故事的人物眼中,都特別有意義,感覺也散發著特別的光芒。
    其實我覺得akiyon可以試試看《事發的19分鐘》,我就是因為這本書喜歡上茱迪皮考特的(其實《姐姐的守護者》我覺得也算不錯的作品),這是一個很細膩的作品,但是看完會鰻悲傷的,雖然最後我也是覺得結局是此書最不完善的部分,但是比起其他本,這本算是有個不錯的ending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也讀過。
      但「換心」跟「小心輕放」的結局都很 ... = ="

      嗯,我覺得茱迪.皮考特的書大部分都圍繞著這兩點在打轉。
      就像橘子說的「細微的描述與超脫的想像,那些對於客觀事務的渺小變化,在故事的人物眼中,都特別有意義,感覺也散發著特別的光芒」,我覺得那是她的書最棒的地方,她很細膩地去寫人物的內心變化,好的、壞的都不放過,所以她的角色不見得很討好,但都很靈活。
      我很喜歡看她這些細微的描寫。

      喔 ~~ 「事發的十九分鐘」我看過喔,最近看完的,結局我也不是很滿意,但過程的描寫,在讀過的茱迪.皮考特裡算是很棒的,也大概能理解橘子為甚麼會因此喜歡上茱迪.皮考特。
      我當初是從「姐姐的守護者」以後才認識茱迪.皮考特,不過開始養成讀她書的習慣是從第二本讀的「第十層地獄」開始。
      最近她的書讀完的是「家規」,結局也很 ... 我當初讀完「事發的19分鐘」有寫感想心得,但是就目前更新的情況來說,還要貼完十二篇讀書心得才會輪到它。

      刪除
  2. 《第十層地獄》我記得是一部描寫了很多關於嗑藥、性等頗為爭議的內容,我不是很敢看那本,雖然說和《事發的19分鐘》或《姐姐的守護者》一樣,都是在探討很難以定義對錯得議題,但是我覺得《第十層地獄》給人的感覺很黑暗,有種沒有未來、只會不斷往下沉淪的感覺。我不是很喜歡這本書。(雖然根本就沒看過XD)
    還要再寫完十二篇心得才輪得到的意思就是有得等了XD不過沒關係,我會很有耐心的!畢竟我自己這裡的GHIBLI動畫影評也還有落落長的動畫等著我,這真的是甜蜜的負擔啊((笑

    回覆刪除
    回覆
    1. 嗯嗯,差不多是這樣,其實茱迪.皮考特描寫的青少年大多都有這樣的迷失暴走。
      不過我記得;「第十層地獄」的結局算還可以,中間確實有種不斷往下沉的感覺,但到尾聲就慢慢拉起來了。
      我覺得我會對這本書印象很深的原因,是因為書中穿插的插畫,是一個父親跑到地獄把被魔王擄走的女兒救回來的連環插畫,跟故事劇情有微妙的對應。
      「第十層地獄」要我來說;就是一本探討當父母當上父母的時候,在面對兒女荒唐錯誤的同時,也藉此審視並面對自己過去的荒謬和迷惘的書吧。

      所以要麻煩橘子等一下了,我也很希望能夠給橘子看看啊。

      就像我說的;寫網誌的快樂,就是這樣啊 XD

      刪除